针对党员教育培训存在的“覆盖不全面、供求不对路、学用不贯通”问题,惠山区紧扣《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(2024-2028年)》部署要求,靶向制定“惠学十条”,围绕全方位统筹、全要素供给、全链条管理系统发力,扎实推进党员教育培训体系建设、强化教学内容供给侧改革、健全学用转化路径机制,持续锻造过硬党员队伍。
一、构建全方位统筹机制。针对学员多难覆盖、班次密难管理、学时杂难统计问题,构建“一课一单一平台”三项机制,通过加强面上统筹调度,确保覆盖不留死角、培训不走过场。一是责任体系化。建立“点线面”三位一体工作体系,区级层面抓好点上示范培训、行业党委抓好线上领域培训、属地板块抓好面上兜底培训。同步创设“开班第一课”机制,各基层党(工)委书记结合重点班次、各基层党组织书记依托“三会一课”等载体,讲授“开班第一课”,累计1200余人走上讲台,切实树牢“开头抓、带头抓”工作导向。二是目标表单化。编制党员教育培训“工作提示单”,立足不同行业、领域、岗位党员需求特点,明确重点学什么、学多少学时、应该怎么学,以一表统揽形式,指导各基层党(工)委梳理制定年度培训计划,提高教学与实践匹配度。三是进度可视化。搭建“惠学”数字管理平台,各基层党(工)委根据年度培训计划,对党员参训情况进行清单式管理,动态更新班次、人数、学时等量化信息。区级层面通过平台调度面上推进情况,有效破解重复培训、长期不训等问题。
二、构建全要素供给体系。着眼党员参训存在的“内容不解渴、场地不好找、时间不易约”等难点,通过优化内容供给、创新方法路径,实现人人乐学、时时可学、处处能学。一是突出学用匹配,让学习资源“优起来”。坚持“供需结合、产教融合”,组建内容创作团队,定期征集基层治理、乡村振兴等领域的优秀案例,聚力开发兼具领域特点、理论深度、实践场景的复合教材,形成“百堂精品课程、百个实践案例”教材库。开展“三员三课”师资提能行动,每年组织教员、指导员、讲解员队伍举办技能大赛,以实战形式分“备课、讲课、评课”三个阶段进行,系统检验综合教学水平。二是构建全域矩阵,让学习阵地“强起来”。着眼各行业、各领域党员生产生活规律,整合园区党群服务中心、街区小蜜蜂驿站、小区惠聚驿家等阵地资源,布局31个“惠学”微课堂,并在区委党校指导下开展规范化建设,打通教育培训“最后一米”。深挖本地特色资源,打造“惠人不倦”实境研学路线,串联延安精神无锡学习天地、院士小镇等各领域点位,形成乡村振兴、薪火传承、科技强国等10条特色路线,让不同领域党员都能“点单式”学习。三是聚焦技术赋能,让学习时间“活起来”。打造“红色充电宝”数字载体,以“惠山先锋”公众号为支撑,增设数字资料库、网络微课堂等模块,累计收集微视频、远教片110余个,征集教学建议70余条,推动实现教学培训云端化、互动交流实时化、学习资料数据化。探索“同上一堂党课”直播授课模式,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做客讲学,通过优质课程直达基层,推动教育培训同质等效、一贯到底。
三、健全全链条管理载体。聚焦党员教育培训实效性,围绕“训前、训中、训后”三个阶段创新施策,实现工作闭环,确保参训党员真学真懂、真信真用。一是创设训前预诊。组织参训党员开班前参加党性体检,围绕“测、评、诊”3个方面,设置理论素养检测、问题清单自测、支部书记点评、支部党员互评、个别问诊、联合会诊6个模块,综合研判“短板弱项”,并根据体检诊断书结果,结合所处行业、领域、岗位特点,出具“靶向式”教育培训建议书。累计开展党性体检2110人次,为11个班次开出建议书。二是开展训中观察。建立培训观察制度,对违反学员管理规定的情况进行全程纪实,经查实形成学员学风提示函,反馈至所在党(工)委,作为当年度评先评优、提拔使用的重要参考。利用集中培训间隙开展定向调研,系统深入了解各地各级各领域党员思想动态、工作现状,为提升教育培训质效、优化基层党建工作提供依据参考,累计形成调研报告3份、参阅信息5份。三是聚焦训后问效。开展“461”先锋行动,拓展深化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“三报到三服务”等工作,组织党员在基层、发展、服务、改革4个一线,农村、城市、机关、事业单位、新兴领域、国有企业6大领域,发挥先锋模范作用。年底编制1本“初心印迹”,分领域打磨提炼出过硬事迹、精彩党课、优秀案例,通过讲好先锋故事、塑造先锋群像,提升示范引领效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