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年以来,南京市六合区认真落实市、区级单位与村(社区)“双结对、双促进”工作,以办好结对攻坚项目为重要抓手,在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、优化基层治理、改善民生福祉等方面精准发力,推动基层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。
一、统筹谋划布局,构建精准结对攻坚体系
市区联动攻坚。坚持问题导向、需求导向、整体推进的结对原则,按照市里部署,市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与我区各街镇扎实开展挂钩联系、双向结对工作,项目化推进各项任务落实落细,确定市水务局—金牛湖街道八百河堤防消险工程、市委宣传部—龙池街道龙池鲫鱼品牌宣传推广、市规资局—马鞍街道耕地保护等结对攻坚项目13个。
精准结对覆盖。在市级结对基础上,科学调配26家区级单位与9家街镇下属网格(小区)党支部达成结对关系,常态化开展党建共建、基层共治、项目共办、产业共促等活动,确保帮扶力量精准直达基层。今年以来,1900余名机关党员下沉一线,开展共建活动110余场。
完善推进机制。对需要区级部门配合、跨街镇协调的问题,由区委组织部牵头统筹,打破部门、地域间的沟通壁垒,形成“市区街村”四级齐抓共管的良好格局。
二、聚力产业发展,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
会诊把脉,共培特色产业增长极。结对双方共同开展会商,梳理市、区级单位资源清单和村(社区)发展需求清单,围绕培育特色产业制定攻坚方案,联动各方资源提供技术指导、市场信息和资金支持,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。市政府办积极对接专业养殖企业,与冶山街道东王社区共办肉鸡养殖项目,一期8栋共1.52万平方米鸡舍即将投产,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约70万元。市体育集团立足竹镇镇生态优势和赛事资源,联合市体育产业联合会、市自行车运动协会等单位,打造骑行精品线路,促进农文体旅产业融合发展。
盘活增效,推动闲置资源再利用。市、区级单位发挥自身优势,指导村(社区)摸排闲置土地、厂房、校舍等资源信息,通过规范产权评估、引入社会资本、明确收益分配,推动闲置资源转化为产业载体。冶山街道依托市新农集团渠道信息和平台资源,实现143亩闲置土地的复垦盘活,并挂网拍卖2000多株滞销香樟树,为村集体增收6万元。程桥街道标准农机具、农资仓储用房在市市场监管局的牵线搭桥下,成功引入社会资本投资,实现盘活再利用。
立体营销,提升区域品牌影响力。线上通过协调市级媒体力量,做好特色农产品宣传推广,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;线下共同策划举办节庆活动、展览展会等展销活动,开展网络电商、产品推广等人员培训,帮助扩大产品销路。市文投集团联合横梁街道策划举办“十竹三友”雨花石精品展,吸引1.5万余人参观,文创产品销售额突破10万元。
三、落实民生实事,提升基层治理服务效能
人居环境换新颜。针对活动场地不足、基础设施老化、道路交通不畅等民生短板,结对单位积极统筹资金与资源,推进民生工程新建与改造升级,切实提升群众的获得感、幸福感。市交通运输局多次调研推进横梁街道滕营路东延项目,争取省市政策支持,为方便园区企业和群众出行创造良好条件。市建委主动向上对接协调,为竹镇镇农村低收入群体实施危房改造,保障居民住房安全。市房产局、雄州街道共同打造“银杏金桥”特色共享空间,让昔日闲置的“灰色”桥下空间蜕变为群众健身、休闲、社交的城市“活力”空间。
矛盾化解零距离。整合市、区两级司法、公安、民政等部门力量,依托村(社区)党群服务中心打造“一站式”矛盾调解平台,对高频诉求联合受理、联合研判、联合处置,做到“小事不出村、难事有人管、矛盾不上交”。市司法局、龙袍街道探索实施“红色领航·法治河口”联治共安项目,累计处理六合、仪征交界区域违建治理、土地延包等矛盾问题12件,调解成功率达83.4%。
民生服务有温度。聚焦“一老一小”、低收入家庭等重点群体,结合党员联户、一日网格员等活动,建立“阵地共建+实事共推+志愿共行”服务模式,推动市、区两级公共服务资源下沉基层一线,完善村(社区)服务功能。市市场监管局会同市特种设备安全监督检验研究所、江苏新海船集团,到程桥街道双墩村开展困难家庭走访慰问活动,为他们送去节日问候和关怀物资。